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生物制造的市本率(PC值):定义与应用
张以恒, 陈雪梅, 石婷
合成生物学    2025, 6 (1): 8-17.   DOI:10.12211/2096-8280.2024-072
摘要   (890 HTML120 PDF(pc) (3064KB)(634)  

生物制造是中国“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本文作者曾经提出“道法术器”对工业生物制造的哲学指导意义。为了深入阐述生物制造中“法以立本”的原则,本文首次提出“市本率”这一创新性概念,即产品市场价格与原料成本的比值,英文全称是Price to Cost-of-raw-materials Ratio,简称PC值。市本率是一个衡量技术水平与经济价值的关键指标,具有简单、公开、透明的属性,提供了生物制造产品分类新方法,有助于指导新技术增效和降本的发展路径,预判生物产品未来制造成本及市场价格的趋势,评估新兴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潜力。市本率的计算与分析,作为一种新方法学工具,将为生物制造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顶层设计的新视角,深化对生物制造产品市场前景的理解,推动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4 预测新技术产业化前景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其次,初始PC值超过1的新制造技术具备基本的经济可行性,但新技术并不必然拥有光明的产业化前景。这是因为原料成本决定了成本底限(PC = 1),也是新技术发展的生死线。在生物制造领域,不存在摩尔定律所描述的指数级成本下降,技术演进推动制造成本线性下降才是普遍共识。产品市场规模扩大,竞争加剧,也引发市场价格不断走低。在生物制造领域,竞争者初始PC值越高,就越有可能穿越行业周期,直至技术成熟、市场竞争格局稳定,在此期间PC值低于1的技术将被淘汰出局(图4)。高PC值的高值产品、增值产品有更多技术发展路径并行的可能性,这些技术可以在原料成本与制造成本中寻求平衡,突破更快、成本更低的制造工艺技术也有可能弥补原料成本相对高的缺点,进而抢占市场份额。低PC值的大宗产品通常已构建稳定、完整的产业链,新的竞争者对廉价原料替换、得率提升等在内的原料端革新势在必行,仅依靠改进制造过程的工艺技术几乎不可能存在现实的产业化前景。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