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电-微生物协同系统用于CO2高值转化的研究进展
韩林, 郭禹曼, 李燕, 曹珩珩, 李嘉婧, 杨明浩, 汪萌萌, 李晋萍, 吕永琴
合成生物学    DOI:10.12211/2096-8280.2025-070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1 电催化-微生物原位耦合体系分类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在DET机制中,电活性微生物(如 GeobacterShewanellaMethanobacterium 等)依附于电极表面,通过胞外导电结构(如纳米导线、细胞色素)实现电子捕获并参与CO2还原反应[图1(a)][14],[15]。该机制具有能耗低、反应路径短、转化效率高等优势[16]。然而,由于电极-生物膜界面接触面积有限、微生物分布不均等问题,电子传递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17]。因此,亟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优化DET型MES体系:
IET通常通过引入可再生的电子载体,如气态氢气(H2)或可溶性氧化还原介体(如甲基紫精、中性红等),在电极与微生物之间搭建“电子中转桥”,以克服微生物直接从电极获取电子的结构障碍[图1(b)][43-44]。在该机制中,氧化还原介体在阴极表面首先发生还原反应,随后通过扩散或对流输运进入菌体微环境中,再在细胞膜上被微生物重新氧化,实现电子的“间接注入”,为微生物提供CO2还原所需的还原力。
其中,电催化CO2还原在电解池阴极发生,反应器结构的设计对于中间产物的分离与利用至关重要.传统的H型电解池在电解质分离与产物提取方面存在较大限制,近年来逐步发展出多种新型电催化反应器,如膜电极组件(MEA)、气体扩散电极(GDE)反应器、固态电解质反应器等,显著提升了CO2还原的转化效率与产物选择性[99100]. ...
The integration of bio-catalysis and electrocatalysis to produce fuels and chemicals from carbon dioxide
1
2022
... 为此,近年来研究者提出将电催化与微生物催化深度集成的电-微生物耦合转化体系[9],以突破单一技术路径的局限性.该策略以电子作为桥梁,实现电化学系统与生物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协同,构建出具备高能效、选择性强和系统灵活性的固碳新平台.根据两者在空间与能量供给方式上的集成模式,该体系主要分为两类:①原位耦合系统,利用导电电极与生物膜直接电子转移,实现CO2的持续还原生成多碳脂肪酸、醇类等产物[9],原位耦合系统的特征是电化学提供的还原力被微生物利用,而CO2固定过程由微生物内源代谢途径实现;②异位耦合系统,通过电化学系统合成C1/C2中间体(如CO、甲酸、乙酸),再由工程化微生物进一步代谢转化为更复杂的C3-C12长链有机化合物,异位耦合系统的特征是CO2的初始固定由具有催化功能的人工电极材料完成,微生物则负责将电化学固碳产物进一步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合物,展现出优越的分工协同与产物合成灵活性[10]. ...
A review of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applied to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conversion: The basic principles, electrode materials, and bioproducts
1
2021
... 近年来,围绕提升MES系统性能,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微生物代谢通路的合成生物学调控、导电材料与电极结构的纳米工程优化、反应条件(如pH、温度、电位)的动态调控,以及与电催化还原过程的多尺度协同设计等.其中,构建电催化-微生物原位耦合体系被视为提升CO2还原效率和多碳产物生成能力的关键路径之一,其核心在于实现电极-微生物界面的高效集成与电子流的定向耦合.该体系通过将电催化产生的电子或还原性中间体直接输送至固碳微生物,从而驱动其完成多步酶催化反应与碳链延伸过程.根据微生物组成模式不同,电催化-微生物原位耦合体系可分为单菌系统和混菌系统两种类型.其中,单菌系统通常选用电子传递机制明确、代谢途径清晰的纯培养菌株,在体系设计时目标导向明确[11].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菌种代谢途径已知,为电极-微生物界面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理想模型;(2)避免了种间竞争,通过优化能最大化地提高固碳过程的法拉第效率;(3)产物谱单一,利于后续分离纯化.然而,长期电催化过程的动态特性(如电极表面重构、代谢产物累积及副反应发生)易导致阴极室环境脱离最佳条件,由于单一菌种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生长与代谢容易失稳,难以承担长期生产任务.因此,单菌系统更适用于实验室规模的基础研究.以提高细菌与阴极环境间的适配性为目标,单菌的工程化改造与电极-生物界面微环境调控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借助基因工程工具,在未来单菌系统将在产物谱拓展上发挥更大潜力.与单菌系统相比,混菌系统通常取样自活性污泥、沼液以及土壤等环境,其微生物群落经过了长期选择与驯化,已形成稳定的种间互作关系.当暴露于电化学环境时,这类群落展现出卓越的适应能力,表现出更强的环境韧性与系统稳定性[12].混菌系统的主要优势体现在:(1)种间分工合作,不同菌种可分别负责电子传递和碳固定等关键过程,形成功能互补的协同代谢网络;(2)代谢过程多样性,显著拓展了电催化-微生物耦合体系的应用潜能;(3)长期运行稳定性.其缺点在于群落动态调控复杂,且产物多为混合物,增加了过程监控成本和下游处理难度.并且由于种间互作机制不明确,难以定量研究微生物与电极间、不同菌种间的互作关系.在未来,针对混菌系统的研究应着重于群落互作机制研究和空间结构优化,以及开发可控的人工合成菌群体系,以实现混菌系统的定向调控和应用优化. ...
Electro-fermentation: How to drive fermentation using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1
2016
... 近年来,围绕提升MES系统性能,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微生物代谢通路的合成生物学调控、导电材料与电极结构的纳米工程优化、反应条件(如pH、温度、电位)的动态调控,以及与电催化还原过程的多尺度协同设计等.其中,构建电催化-微生物原位耦合体系被视为提升CO2还原效率和多碳产物生成能力的关键路径之一,其核心在于实现电极-微生物界面的高效集成与电子流的定向耦合.该体系通过将电催化产生的电子或还原性中间体直接输送至固碳微生物,从而驱动其完成多步酶催化反应与碳链延伸过程.根据微生物组成模式不同,电催化-微生物原位耦合体系可分为单菌系统和混菌系统两种类型.其中,单菌系统通常选用电子传递机制明确、代谢途径清晰的纯培养菌株,在体系设计时目标导向明确[11].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菌种代谢途径已知,为电极-微生物界面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理想模型;(2)避免了种间竞争,通过优化能最大化地提高固碳过程的法拉第效率;(3)产物谱单一,利于后续分离纯化.然而,长期电催化过程的动态特性(如电极表面重构、代谢产物累积及副反应发生)易导致阴极室环境脱离最佳条件,由于单一菌种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生长与代谢容易失稳,难以承担长期生产任务.因此,单菌系统更适用于实验室规模的基础研究.以提高细菌与阴极环境间的适配性为目标,单菌的工程化改造与电极-生物界面微环境调控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借助基因工程工具,在未来单菌系统将在产物谱拓展上发挥更大潜力.与单菌系统相比,混菌系统通常取样自活性污泥、沼液以及土壤等环境,其微生物群落经过了长期选择与驯化,已形成稳定的种间互作关系.当暴露于电化学环境时,这类群落展现出卓越的适应能力,表现出更强的环境韧性与系统稳定性[12].混菌系统的主要优势体现在:(1)种间分工合作,不同菌种可分别负责电子传递和碳固定等关键过程,形成功能互补的协同代谢网络;(2)代谢过程多样性,显著拓展了电催化-微生物耦合体系的应用潜能;(3)长期运行稳定性.其缺点在于群落动态调控复杂,且产物多为混合物,增加了过程监控成本和下游处理难度.并且由于种间互作机制不明确,难以定量研究微生物与电极间、不同菌种间的互作关系.在未来,针对混菌系统的研究应着重于群落互作机制研究和空间结构优化,以及开发可控的人工合成菌群体系,以实现混菌系统的定向调控和应用优化. ...
Bioelectrocatalysis for CO2 reduction: recent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to develop a sustainable system for CO2 utilization
1
2023
... 根据电极与微生物之间电子传递路径的不同,原位MES体系可分为两种机制[13]:(1)直接电子转移(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DET):电子由电极直接传递给贴附其上的电活性微生物;(2)间接电子转移(in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IET):电子通过中间载体(如H2、甲基紫精等)传递给微生物.随着电催化-微生物原位耦合体系的深入研究,新型电极材料和高效固碳微生物的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体系性能持续优化.然而,该技术仍面临两个关键瓶颈问题:首先,微生物细胞膜固有的低电导率导致电子转移速率受限,进而造成系统产能低下、能量效率衰减,严重制约了其规模化应用的经济可行性;其次,依赖天然固碳途径的MES体系主要生成甲酸、乙酸、乙醇等C1、C2化合物,其产能效率较同样生产C1、C2化合物的人工电催化CO2还原系统存在明显差距,使之在规模化应用上缺乏竞争力.为了突破电子传递效率和规模化应用瓶颈,应着力优化生物-非生物电荷转移界面,降低跨膜电子传递能垒,同时充分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重构微生物代谢网络,拓展产物谱系至高附加值化合物. ...
Industrial bioelectrochemistry for waste valorization: State of the art and challenges
1
2023
... 在DET机制中,电活性微生物(如 GeobacterShewanellaMethanobacterium 等)依附于电极表面,通过胞外导电结构(如纳米导线、细胞色素)实现电子捕获并参与CO2还原反应[图1(a)][14],[15].该机制具有能耗低、反应路径短、转化效率高等优势[16].然而,由于电极-生物膜界面接触面积有限、微生物分布不均等问题,电子传递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17].因此,亟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优化DET型MES体系: ...
Single cell electron collectors for highly efficient wiring-up electronic abiotic/biotic interfaces
1
2020
... 在DET机制中,电活性微生物(如 GeobacterShewanellaMethanobacterium 等)依附于电极表面,通过胞外导电结构(如纳米导线、细胞色素)实现电子捕获并参与CO2还原反应[图1(a)][14],[15].该机制具有能耗低、反应路径短、转化效率高等优势[16].然而,由于电极-生物膜界面接触面积有限、微生物分布不均等问题,电子传递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17].因此,亟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优化DET型MES体系: ...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revisiting the electrical route for microbial production
1
2010
... 在DET机制中,电活性微生物(如 GeobacterShewanellaMethanobacterium 等)依附于电极表面,通过胞外导电结构(如纳米导线、细胞色素)实现电子捕获并参与CO2还原反应[图1(a)][14],[15].该机制具有能耗低、反应路径短、转化效率高等优势[16].然而,由于电极-生物膜界面接触面积有限、微生物分布不均等问题,电子传递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17].因此,亟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优化DET型MES体系: ...
Purposely designed hierarchical porous electrodes for high rate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of acetate from carbon dioxide
1
2020
... 在DET机制中,电活性微生物(如 GeobacterShewanellaMethanobacterium 等)依附于电极表面,通过胞外导电结构(如纳米导线、细胞色素)实现电子捕获并参与CO2还原反应[图1(a)][14],[15].该机制具有能耗低、反应路径短、转化效率高等优势[16].然而,由于电极-生物膜界面接触面积有限、微生物分布不均等问题,电子传递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17].因此,亟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优化DET型MES体系: ...
MXene-coated biochar as potential biocathode for improved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system
1
2021
... (1)金属基电极的精准构筑与原子级调控金属基电极材料因其出色的导电性和可调控表面特性,在MES系统中具有广泛应用潜力[18-20].尤其是通过原子尺度设计,实现对电极活性位点的精确调控,不仅有助于增强电子-微生物界面耦合效率,也为揭示微生物电子摄取机制提供了理想平台. ...
Improved cathode for high efficient microbial-catalyzed reduction in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cells
0
2013
Three-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metal oxide-carbon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highly efficient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1
2017
... (1)金属基电极的精准构筑与原子级调控金属基电极材料因其出色的导电性和可调控表面特性,在MES系统中具有广泛应用潜力[18-20].尤其是通过原子尺度设计,实现对电极活性位点的精确调控,不仅有助于增强电子-微生物界面耦合效率,也为揭示微生物电子摄取机制提供了理想平台. ...
Tailoring interfacial microbiome and charge dynamics via a rationally designed atomic-nanoparticle bridge for bio-electrochemical CO2-fixation
1
2023
... Xia等人提出了一种原子-纳米颗粒协同桥接策略,构建了Co单原子与Co纳米颗粒复合的桥接体系(Co-SA@Co-NP)[21].该结构显著增强了电极表面的电负性和局部电场分布,促进了电活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Methanoculleus)的选择性富集和电子摄取.在-1.1 V(vs Ag/AgCl)电压下,系统实现了高达2512 mmol/(m2·day)的甲烷生成速率,法拉第效率高达94.1%,较传统Co-SA系统提升70倍,验证了界面结构优化对电子传输效率的深远影响. ...
Manipulating electron extraction efficiency in 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carbon fixation via single-atom engineering
2
2023
... 后续研究中,Xia团队进一步将Co单原子嵌入N配位环境(Co-N4)并与MOFs衍生纳米片集成,形成具有多级电子通道的Co-N4@Co-NP桥接体系[图2(a)][22].该设计通过增强电极-微生物的电子耦合能力,使得甲烷生成速率提升至1014 mmol/(m2·day),法拉第效率达90.1%.纳米片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电子转移位点,展现出优异的CO2电还原能力.进一步结合甲烷菌Methanosarcina barkeri构建的生物杂化体系[23],在优化微生物附着与电子通量的双重驱动下,实现了3860 mmol/(m2·day)的甲烷生成,是传统系统的13.5倍.该系列研究充分证明了原子-纳米界面协同构筑策略在构建高效MES电极方面的应用潜力. ...

原位耦合与异位耦合的对比 ...
Improved robustness of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by adaptation of a strict anaerobic microbial catalyst to molecular oxygen
1
2021
... 尽管目前主流的产乙酸菌与产甲烷菌在MES系统中已显示出良好性能,但其多为严格厌氧菌株,对氧气(O2)极度敏感,限制了其在开放体系中的推广应用.尽管已有研究尝试通过实验室进化增强其耐氧能力[42],但仍需在菌种筛选、合成生物学改造及生物膜工程等方面持续突破.此外,面向未来MES系统的产品工程,应发展兼具功能分工与协同代谢能力的“合成菌群”,并结合CRISPR干预、代谢通路重构等策略,实现CO2到目标化学品的精准、高效转化. ...
Cathodes as electron donors for microbial metabolism: which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mechanisms are involved?
1
2011
... IET通常通过引入可再生的电子载体,如气态氢气(H2)或可溶性氧化还原介体(如甲基紫精、中性红等),在电极与微生物之间搭建“电子中转桥”,以克服微生物直接从电极获取电子的结构障碍[图1(b)][43-44].在该机制中,氧化还原介体在阴极表面首先发生还原反应,随后通过扩散或对流输运进入菌体微环境中,再在细胞膜上被微生物重新氧化,实现电子的“间接注入”,为微生物提供CO2还原所需的还原力. ...
Expanding the product spectrum of value added chemicals in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through integrated process design-A review
1
2018
... IET通常通过引入可再生的电子载体,如气态氢气(H2)或可溶性氧化还原介体(如甲基紫精、中性红等),在电极与微生物之间搭建“电子中转桥”,以克服微生物直接从电极获取电子的结构障碍[图1(b)][43-44].在该机制中,氧化还原介体在阴极表面首先发生还原反应,随后通过扩散或对流输运进入菌体微环境中,再在细胞膜上被微生物重新氧化,实现电子的“间接注入”,为微生物提供CO2还原所需的还原力. ...
The one-pot synthesis of a ZnSe/ZnS photocatalyst for H2 evolution and microbial bioproduction
1
2021
... 众多固碳菌株,如Ralstonia eutrophaM. barkeriMoorella thermoacetica等,均携带高效的膜结合型氢酶[45-47].这些酶促体系可将氢气迅速转化为胞内的还原当量(如NADH或Fdred),从而驱动CO2向有机化合物的还原转化过程,实现碳固定向目标产物如乙酸、丁酸或多碳化合物的高效转化. ...
Hybrid bioinorganic approach to solar-to-chemical conversion
1
2015
... 除了Co基催化剂外,其他过渡金属材料也显示出优异的析氢性能.例如,Nichols等人利用Pt或α-NiS作为电催化材料,与固碳产甲烷菌M. barkeri耦合,构建了一个光/电驱动的MES平台,成功实现了太阳能驱动的水分解和高效率的CO2转化为甲烷,库仑效率高达86%[46].此外,Jiang等人系统评估了In、Zn、Ti和Cu等四种金属阴极在混合培养MES系统中的表现[51],发现Zn基阴极在乙酸生产方面优势明显,其乙酸产率和终产物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电极材料,展现出良好的电-微生物协同效应[图5(a)]. ...
Nonmetallic abiotic-biological hybrid photocatalyst for visible water splitting and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1
2020
... 众多固碳菌株,如Ralstonia eutrophaM. barkeriMoorella thermoacetica等,均携带高效的膜结合型氢酶[45-47].这些酶促体系可将氢气迅速转化为胞内的还原当量(如NADH或Fdred),从而驱动CO2向有机化合物的还原转化过程,实现碳固定向目标产物如乙酸、丁酸或多碳化合物的高效转化. ...
Mo2C-induced hydrogen production enhances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of acetate from CO2 reduction
1
2019
... (1)电极材料的优化策略在以H2为电子中介的MES系统中,阴极析氢效率是影响系统整体能量转化效率和产物收率的关键因素.由于H2的产生过程往往占据较大的能耗并影响库仑效率,因此开发高效、廉价且稳定的析氢催化材料,对于降低系统能耗、提升反应速率和促进CO2的高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48]. ...
Efficient solar-to-fuels production from a hybrid microbial-water-splitting catalyst system
2
2015
... Nocera团队率先开发了一种廉价钴基催化剂CoPi(钴磷氧化物),其在低过电位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水分解性能[49].该催化剂集成于MES系统中,有效驱动固碳菌Acetobacterium, Clostridium将CO2转化为生物质与异丙醇,实现了能量效率高达热力学上限3.2%的系统运行,异丙醇浓度达到216 mg/L.然而,该系统在低电位操作条件下阴极产生的活性氧物种对微生物生长构成抑制,限制了产物产量和微生物稳定性.为解决上述问题,后续研究中该团队通过优化电极构型[50],采用了自修复CoPi阳极与低毒性的Co-P合金阴极组合,有效减少了副产物积累,该MES模式在纯CO2和空气CO2环境下均具备高能量转化效率. ...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