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电-微生物协同系统用于CO2高值转化的研究进展
韩林, 郭禹曼, 李燕, 曹珩珩, 李嘉婧, 杨明浩, 汪萌萌, 李晋萍, 吕永琴
合成生物学    DOI:10.12211/2096-8280.2025-070

产物种类电极材料或者催化剂种类细菌种类产量生成速率参考文献
原位耦合体系甲烷Co-N4@Co-NP电活性产甲烷混菌——3860 mmol/(m2·day)[22]
C2+CNTs增强的中空纤维膜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群(Macellibacteroides为)乙酸产量达230 mg/L,乙醇最高浓度达7.05 mg/L——[32]

PHB

亲水导电聚合物络合物涂敷的碳毡Acetobacterium, Clostridium, Pseudomonas, Rhodobacter, Caulobacter——43.518 ± 0.931 mg/L[41]
异丙醇钴基催化剂R. eutropha216 ± 17 mg/L43.2 ± 3.4 mg/(L·day)[49]
乙酸大孔网状玻璃碳电极Acetoanaerobium, Hydrogenophaga, Methanobrevibacter, one New Reference_OTU——1330 g/(m2·d)[67]
番茄红素——C. necator1.73 mg/L——[74]
α-石竹烯——R. eutropha10.8 ± 2.5 mg/L0.08 ± 0.01 mg/(L·h)[75]
甲酸——S. oneidensis——3.50 mmol/(L·μg protein)[94]
异位耦合体系高级醇(异丁醇和3-甲基-1-丁醇)Pt阴极R. eutropha846 mg/L异丁醇和570 mg/L 3-甲基-1-丁醇——[90]
PHACu/PTFEP. putida556.2 mg/L2.75 g/L DCW[96]
PHBSnCupriavidus1.38 g11.5 mg/h[102]
β-法尼烯Ni-N-CY. lipolytica——14.8±0.23 g/L[98]
PHBBi2O3纳米片R. eutropha——99.6 mg/(L·d)[104]
View table in article
表1 原位耦合与异位耦合代表性工作总结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Xia等人提出了一种原子-纳米颗粒协同桥接策略,构建了Co单原子与Co纳米颗粒复合的桥接体系(Co-SA@Co-NP)[21]。该结构显著增强了电极表面的电负性和局部电场分布,促进了电活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Methanoculleus)的选择性富集和电子摄取。在-1.1 V(vs Ag/AgCl)电压下,系统实现了高达2512 mmol/(m2·day)的甲烷生成速率,法拉第效率高达94.1%,较传统Co-SA系统提升70倍,验证了界面结构优化对电子传输效率的深远影响。
(2)产甲烷系统:高效电活性菌株的挖掘与机制阐释产甲烷系统作为CO2资源化的另一主流路径,其电子利用效率高、产物能量密度大,具有广阔的能源应用前景。Mayer等人对5种产甲烷菌进行了系统筛选[38],发现Methanococcus maripaludis在-700 mV恒电位下表现出最高的甲烷产率(1.24 mmol/(L·day))和库仑效率(85.3%),显著优于其他菌株。通过代谢组与转录组分析,发现其氢化酶基因簇(mvhAGD)和固碳关键酶(如乙酸激酶、甲基转移酶)表达上调,阐明了其电子捕获与碳同化能力强的分子机制,为MES菌株定向进化与代谢工程改造提供了靶点参考。
电-微生物耦合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CO2高值转化路径,融合了电催化的高效能量转化能力与微生物的复杂代谢网络,在实现碳中和、发展绿色制造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原位耦合与异位耦合系统各有特点(表1,表2),然而,要实现这些体系从实验室研究向工程化、产业化转变,仍面临诸多关键性挑战和技术瓶颈,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与创新突破:
其中,电催化CO2还原在电解池阴极发生,反应器结构的设计对于中间产物的分离与利用至关重要.传统的H型电解池在电解质分离与产物提取方面存在较大限制,近年来逐步发展出多种新型电催化反应器,如膜电极组件(MEA)、气体扩散电极(GDE)反应器、固态电解质反应器等,显著提升了CO2还原的转化效率与产物选择性[99100]. ...
The integration of bio-catalysis and electrocatalysis to produce fuels and chemicals from carbon dioxide
1
2022
... 为此,近年来研究者提出将电催化与微生物催化深度集成的电-微生物耦合转化体系[9],以突破单一技术路径的局限性.该策略以电子作为桥梁,实现电化学系统与生物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协同,构建出具备高能效、选择性强和系统灵活性的固碳新平台.根据两者在空间与能量供给方式上的集成模式,该体系主要分为两类:①原位耦合系统,利用导电电极与生物膜直接电子转移,实现CO2的持续还原生成多碳脂肪酸、醇类等产物[9],原位耦合系统的特征是电化学提供的还原力被微生物利用,而CO2固定过程由微生物内源代谢途径实现;②异位耦合系统,通过电化学系统合成C1/C2中间体(如CO、甲酸、乙酸),再由工程化微生物进一步代谢转化为更复杂的C3-C12长链有机化合物,异位耦合系统的特征是CO2的初始固定由具有催化功能的人工电极材料完成,微生物则负责将电化学固碳产物进一步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合物,展现出优越的分工协同与产物合成灵活性[10]. ...
A review of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applied to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conversion: The basic principles, electrode materials, and bioproducts
1
2021
... 近年来,围绕提升MES系统性能,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微生物代谢通路的合成生物学调控、导电材料与电极结构的纳米工程优化、反应条件(如pH、温度、电位)的动态调控,以及与电催化还原过程的多尺度协同设计等.其中,构建电催化-微生物原位耦合体系被视为提升CO2还原效率和多碳产物生成能力的关键路径之一,其核心在于实现电极-微生物界面的高效集成与电子流的定向耦合.该体系通过将电催化产生的电子或还原性中间体直接输送至固碳微生物,从而驱动其完成多步酶催化反应与碳链延伸过程.根据微生物组成模式不同,电催化-微生物原位耦合体系可分为单菌系统和混菌系统两种类型.其中,单菌系统通常选用电子传递机制明确、代谢途径清晰的纯培养菌株,在体系设计时目标导向明确[11].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菌种代谢途径已知,为电极-微生物界面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理想模型;(2)避免了种间竞争,通过优化能最大化地提高固碳过程的法拉第效率;(3)产物谱单一,利于后续分离纯化.然而,长期电催化过程的动态特性(如电极表面重构、代谢产物累积及副反应发生)易导致阴极室环境脱离最佳条件,由于单一菌种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生长与代谢容易失稳,难以承担长期生产任务.因此,单菌系统更适用于实验室规模的基础研究.以提高细菌与阴极环境间的适配性为目标,单菌的工程化改造与电极-生物界面微环境调控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借助基因工程工具,在未来单菌系统将在产物谱拓展上发挥更大潜力.与单菌系统相比,混菌系统通常取样自活性污泥、沼液以及土壤等环境,其微生物群落经过了长期选择与驯化,已形成稳定的种间互作关系.当暴露于电化学环境时,这类群落展现出卓越的适应能力,表现出更强的环境韧性与系统稳定性[12].混菌系统的主要优势体现在:(1)种间分工合作,不同菌种可分别负责电子传递和碳固定等关键过程,形成功能互补的协同代谢网络;(2)代谢过程多样性,显著拓展了电催化-微生物耦合体系的应用潜能;(3)长期运行稳定性.其缺点在于群落动态调控复杂,且产物多为混合物,增加了过程监控成本和下游处理难度.并且由于种间互作机制不明确,难以定量研究微生物与电极间、不同菌种间的互作关系.在未来,针对混菌系统的研究应着重于群落互作机制研究和空间结构优化,以及开发可控的人工合成菌群体系,以实现混菌系统的定向调控和应用优化. ...
Electro-fermentation: How to drive fermentation using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1
2016
... 近年来,围绕提升MES系统性能,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微生物代谢通路的合成生物学调控、导电材料与电极结构的纳米工程优化、反应条件(如pH、温度、电位)的动态调控,以及与电催化还原过程的多尺度协同设计等.其中,构建电催化-微生物原位耦合体系被视为提升CO2还原效率和多碳产物生成能力的关键路径之一,其核心在于实现电极-微生物界面的高效集成与电子流的定向耦合.该体系通过将电催化产生的电子或还原性中间体直接输送至固碳微生物,从而驱动其完成多步酶催化反应与碳链延伸过程.根据微生物组成模式不同,电催化-微生物原位耦合体系可分为单菌系统和混菌系统两种类型.其中,单菌系统通常选用电子传递机制明确、代谢途径清晰的纯培养菌株,在体系设计时目标导向明确[11].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菌种代谢途径已知,为电极-微生物界面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理想模型;(2)避免了种间竞争,通过优化能最大化地提高固碳过程的法拉第效率;(3)产物谱单一,利于后续分离纯化.然而,长期电催化过程的动态特性(如电极表面重构、代谢产物累积及副反应发生)易导致阴极室环境脱离最佳条件,由于单一菌种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生长与代谢容易失稳,难以承担长期生产任务.因此,单菌系统更适用于实验室规模的基础研究.以提高细菌与阴极环境间的适配性为目标,单菌的工程化改造与电极-生物界面微环境调控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借助基因工程工具,在未来单菌系统将在产物谱拓展上发挥更大潜力.与单菌系统相比,混菌系统通常取样自活性污泥、沼液以及土壤等环境,其微生物群落经过了长期选择与驯化,已形成稳定的种间互作关系.当暴露于电化学环境时,这类群落展现出卓越的适应能力,表现出更强的环境韧性与系统稳定性[12].混菌系统的主要优势体现在:(1)种间分工合作,不同菌种可分别负责电子传递和碳固定等关键过程,形成功能互补的协同代谢网络;(2)代谢过程多样性,显著拓展了电催化-微生物耦合体系的应用潜能;(3)长期运行稳定性.其缺点在于群落动态调控复杂,且产物多为混合物,增加了过程监控成本和下游处理难度.并且由于种间互作机制不明确,难以定量研究微生物与电极间、不同菌种间的互作关系.在未来,针对混菌系统的研究应着重于群落互作机制研究和空间结构优化,以及开发可控的人工合成菌群体系,以实现混菌系统的定向调控和应用优化. ...
Bioelectrocatalysis for CO2 reduction: recent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to develop a sustainable system for CO2 utilization
1
2023
... 根据电极与微生物之间电子传递路径的不同,原位MES体系可分为两种机制[13]:(1)直接电子转移(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DET):电子由电极直接传递给贴附其上的电活性微生物;(2)间接电子转移(in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IET):电子通过中间载体(如H2、甲基紫精等)传递给微生物.随着电催化-微生物原位耦合体系的深入研究,新型电极材料和高效固碳微生物的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体系性能持续优化.然而,该技术仍面临两个关键瓶颈问题:首先,微生物细胞膜固有的低电导率导致电子转移速率受限,进而造成系统产能低下、能量效率衰减,严重制约了其规模化应用的经济可行性;其次,依赖天然固碳途径的MES体系主要生成甲酸、乙酸、乙醇等C1、C2化合物,其产能效率较同样生产C1、C2化合物的人工电催化CO2还原系统存在明显差距,使之在规模化应用上缺乏竞争力.为了突破电子传递效率和规模化应用瓶颈,应着力优化生物-非生物电荷转移界面,降低跨膜电子传递能垒,同时充分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重构微生物代谢网络,拓展产物谱系至高附加值化合物. ...
Industrial bioelectrochemistry for waste valorization: State of the art and challenges
1
2023
... 在DET机制中,电活性微生物(如 GeobacterShewanellaMethanobacterium 等)依附于电极表面,通过胞外导电结构(如纳米导线、细胞色素)实现电子捕获并参与CO2还原反应[图1(a)][14],[15].该机制具有能耗低、反应路径短、转化效率高等优势[16].然而,由于电极-生物膜界面接触面积有限、微生物分布不均等问题,电子传递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17].因此,亟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优化DET型MES体系: ...
Single cell electron collectors for highly efficient wiring-up electronic abiotic/biotic interfaces
1
2020
... 在DET机制中,电活性微生物(如 GeobacterShewanellaMethanobacterium 等)依附于电极表面,通过胞外导电结构(如纳米导线、细胞色素)实现电子捕获并参与CO2还原反应[图1(a)][14],[15].该机制具有能耗低、反应路径短、转化效率高等优势[16].然而,由于电极-生物膜界面接触面积有限、微生物分布不均等问题,电子传递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17].因此,亟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优化DET型MES体系: ...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revisiting the electrical route for microbial production
1
2010
... 在DET机制中,电活性微生物(如 GeobacterShewanellaMethanobacterium 等)依附于电极表面,通过胞外导电结构(如纳米导线、细胞色素)实现电子捕获并参与CO2还原反应[图1(a)][14],[15].该机制具有能耗低、反应路径短、转化效率高等优势[16].然而,由于电极-生物膜界面接触面积有限、微生物分布不均等问题,电子传递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17].因此,亟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优化DET型MES体系: ...
Purposely designed hierarchical porous electrodes for high rate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of acetate from carbon dioxide
1
2020
... 在DET机制中,电活性微生物(如 GeobacterShewanellaMethanobacterium 等)依附于电极表面,通过胞外导电结构(如纳米导线、细胞色素)实现电子捕获并参与CO2还原反应[图1(a)][14],[15].该机制具有能耗低、反应路径短、转化效率高等优势[16].然而,由于电极-生物膜界面接触面积有限、微生物分布不均等问题,电子传递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17].因此,亟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优化DET型MES体系: ...
MXene-coated biochar as potential biocathode for improved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system
1
2021
... (1)金属基电极的精准构筑与原子级调控金属基电极材料因其出色的导电性和可调控表面特性,在MES系统中具有广泛应用潜力[18-20].尤其是通过原子尺度设计,实现对电极活性位点的精确调控,不仅有助于增强电子-微生物界面耦合效率,也为揭示微生物电子摄取机制提供了理想平台. ...
Improved cathode for high efficient microbial-catalyzed reduction in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cells
0
2013
Three-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metal oxide-carbon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highly efficient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1
2017
... (1)金属基电极的精准构筑与原子级调控金属基电极材料因其出色的导电性和可调控表面特性,在MES系统中具有广泛应用潜力[18-20].尤其是通过原子尺度设计,实现对电极活性位点的精确调控,不仅有助于增强电子-微生物界面耦合效率,也为揭示微生物电子摄取机制提供了理想平台. ...
Tailoring interfacial microbiome and charge dynamics via a rationally designed atomic-nanoparticle bridge for bio-electrochemical CO2-fixation
1
2023
... Xia等人提出了一种原子-纳米颗粒协同桥接策略,构建了Co单原子与Co纳米颗粒复合的桥接体系(Co-SA@Co-NP)[21].该结构显著增强了电极表面的电负性和局部电场分布,促进了电活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Methanoculleus)的选择性富集和电子摄取.在-1.1 V(vs Ag/AgCl)电压下,系统实现了高达2512 mmol/(m2·day)的甲烷生成速率,法拉第效率高达94.1%,较传统Co-SA系统提升70倍,验证了界面结构优化对电子传输效率的深远影响. ...
Manipulating electron extraction efficiency in 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carbon fixation via single-atom engineering
2
2023
... 后续研究中,Xia团队进一步将Co单原子嵌入N配位环境(Co-N4)并与MOFs衍生纳米片集成,形成具有多级电子通道的Co-N4@Co-NP桥接体系[图2(a)][22].该设计通过增强电极-微生物的电子耦合能力,使得甲烷生成速率提升至1014 mmol/(m2·day),法拉第效率达90.1%.纳米片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电子转移位点,展现出优异的CO2电还原能力.进一步结合甲烷菌Methanosarcina barkeri构建的生物杂化体系[23],在优化微生物附着与电子通量的双重驱动下,实现了3860 mmol/(m2·day)的甲烷生成,是传统系统的13.5倍.该系列研究充分证明了原子-纳米界面协同构筑策略在构建高效MES电极方面的应用潜力. ...

PHB ...

Augmenting succinic acid production by bio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Influence of applied potential and CO2 availability
1
2021
... Amulya与Venkata Mohan系统研究了外加电位对Citrobacter amalonaticus在生物电化学系统中合成琥珀酸(SA)的调控机制[图3(b)][33].实验结果显示,当电位由-0.7 V降至-0.9 V(vs Ag/AgCl)时,SA产量显著提高,最大可达14.4 g/L,较对照系统提升了1.29倍.进一步探究发现,CO2的供应对SA产物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以碳酸盐形式提供CO2源时,SA产量达13.6 g/L.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电位梯度与碳源可用性对关键C4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为MES系统实现多碳产物定向调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Feeding microbes electricity to convert carbon dioxide and water to multicarbon extracellular organic compounds
1
2010
... (1)产乙酸系统:从单菌种优化到群体协同调控早期MES研究多以Sporomusa ovata等纯培养菌种为主[34],虽然具有明确的催化路径,但在环境适应性、代谢稳定性及电子传递效率方面存在局限.Aryal等人对Sporomusa属6种菌株在MES体系中的性能进行系统比较[35],首次揭示了电活性与种间代谢能力之间的特异性差异,明确仅S. ovata等特定菌株具备高效MES活性.该研究从细胞外电子传递(EET)能力、生物膜形成潜力及氢代谢能力等表型特征出发,构建了MES功能菌株的筛选标准,为后续微生物资源库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Sporomusa species for the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of acetate from carbon dioxide
1
2017
... (1)产乙酸系统:从单菌种优化到群体协同调控早期MES研究多以Sporomusa ovata等纯培养菌种为主[34],虽然具有明确的催化路径,但在环境适应性、代谢稳定性及电子传递效率方面存在局限.Aryal等人对Sporomusa属6种菌株在MES体系中的性能进行系统比较[35],首次揭示了电活性与种间代谢能力之间的特异性差异,明确仅S. ovata等特定菌株具备高效MES活性.该研究从细胞外电子传递(EET)能力、生物膜形成潜力及氢代谢能力等表型特征出发,构建了MES功能菌株的筛选标准,为后续微生物资源库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
Microbiome for the electrosynthesis of chemicals from carbon dioxide
1
2020
... 进一步研究开始聚焦于混菌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以增强产乙酸系统的系统鲁棒性与转化效率.LaBelle等人通过富集Acetobacterium等电活性菌群并结合碳基电极,实现了CO2向乙酸的高效转化,产率达0.13 g/(L·h),展示了微生物群体协同催化在MES系统中的巨大潜力[36].Tharak等人则采用热震、酸震与化学处理策略对混菌群落进行选择性富集,结合电化学条件(-0.6 V),显著提升了醋酸产率(1.02 g/L),法拉第效率高达52%[37].其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调控与外加电位联用可有效提高MES系统的产物选择性与碳固定效率. ...
Chemolithoautotrophic reduction of CO2 to acetic acid in gas and gas-electro fermentation systems: Enrichment, microbial dynamics, and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1
2023
... 进一步研究开始聚焦于混菌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以增强产乙酸系统的系统鲁棒性与转化效率.LaBelle等人通过富集Acetobacterium等电活性菌群并结合碳基电极,实现了CO2向乙酸的高效转化,产率达0.13 g/(L·h),展示了微生物群体协同催化在MES系统中的巨大潜力[36].Tharak等人则采用热震、酸震与化学处理策略对混菌群落进行选择性富集,结合电化学条件(-0.6 V),显著提升了醋酸产率(1.02 g/L),法拉第效率高达52%[37].其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调控与外加电位联用可有效提高MES系统的产物选择性与碳固定效率. ...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methanogenic species for the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of methane from carbon dioxide
1
2019
... (2)产甲烷系统:高效电活性菌株的挖掘与机制阐释产甲烷系统作为CO2资源化的另一主流路径,其电子利用效率高、产物能量密度大,具有广阔的能源应用前景.Mayer等人对5种产甲烷菌进行了系统筛选[38],发现Methanococcus maripaludis在-700 mV恒电位下表现出最高的甲烷产率(1.24 mmol/(L·day))和库仑效率(85.3%),显著优于其他菌株.通过代谢组与转录组分析,发现其氢化酶基因簇(mvhAGD)和固碳关键酶(如乙酸激酶、甲基转移酶)表达上调,阐明了其电子捕获与碳同化能力强的分子机制,为MES菌株定向进化与代谢工程改造提供了靶点参考. ...
High efficiency in-situ biogas upgrading in a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 with low energy input
1
2021
... 在工程化应用方面,Liu等人开发了低能耗的MES平台用于原位沼气升级[39].在-0.5 V阴极电位下,系统实现了318.5 mol/(m2·day)的CO2转化,甲烷含量提升至97%,表现出与传统物理脱碳工艺相媲美的性能.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产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thrix和具DET能力的Actinobacillus高度富集,进一步证明了定向富集微生物与电极界面协同作用在CO2高效甲烷化中的关键作用. ...
Deciphering mixotrophic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with shifting product spectrum by genome-centric metagenomics
1
2023
... (3)多碳产物合成:从C1到C6的链长拓展随着MES研究从能源产品向高值化学品拓展,多碳有机酸(如丙酸、己酸)等长链产物的定向合成成为新兴研究热点.Wang等人通过混合自养条件富集产乙酸菌,实现了产物谱的“链长提升”[图4(a)][40]:未富集时以C3丙酸为主(40.1%选择性),而预富集后显著增加C6己酸的合成比例(12.8%).元基因组分析揭示该转变源于脂肪酸生物合成(fatty acid biosynthesis,FAB)通路中链延长功能菌的富集.该研究强调了微生物群体结构与代谢路径对MES产物定向控制的核心作用,为有机废物与CO2协同增值提供了新范式. ...
Microbial symbiotic electrobioconvers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biopolymer (poly (3-hydroxybutyrate)) via single-step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cell
2
2024
... 此外,Le等人构建了一个可在单一反应器内完成CO2→聚3-羟基丁酸酯(PHB)转化的一体化MES系统[图4(b)][41].该系统通过电活性产醋酸菌与PHB积累菌的共生共培养,在2.5 V下PHB产量提升7.14倍.借助导电聚合物对电极改性,系统中醋酸和PHB产率进一步提高.微生物组学分析表明,该系统中CO2还原菌与合成菌的协同演化机制得以长期稳定维持,展示了MES系统在高值生物材料合成方面的前景. ...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