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高黏性蛋白材料的合成生物学及应用
李全飞, 陈乾, 刘浩, 贺坤东, 潘亮, 雷鹏, 谷益安, 孙良, 李莎, 邱益彬, 王瑞, 徐虹
合成生物学    2025, 6 (4): 806-828.   DOI:10.12211/2096-8280.2025-043
摘要   (186 HTML14 PDF(pc) (3859KB)(155)  

高黏性蛋白材料因其卓越的生物黏附性和潜在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用材料和黏合剂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传统方式获取的高黏蛋白材料面临诸多挑战,如产量低、结构复杂、难以规模化生产等。合成生物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为解决这些瓶颈提供了创新策略。本综述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高黏性蛋白材料的生物合成、改性及应用进展,重点突出了合成生物学在解决高黏性蛋白材料产量、可控性以及功能多样性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梳理了基因工程实现对贻贝黏蛋白、藤壶胶蛋白和扇贝足丝蛋白等黏附蛋白的精确设计和高效表达,从而克服高黏蛋白材料在产量和可控性方面的限制。同时,综述了这些蛋白材料在生物黏合剂和医用功能涂层方面的独特优势,如贻贝蛋白的湿面黏附性、藤壶胶蛋白的强黏附性以及类弹性蛋白的可调控性。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可以突破高黏蛋白材料在产量、性能和功能方面的限制,加速其在组织工程、表界面改性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总结了当前合成生物学在高黏蛋白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创新点,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的高黏蛋白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5 ELP在高黏性材料中的应用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ELP被广泛用作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药物递送的仿生材料,是开发纳米生物技术工具包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弥胜利教授团队[119]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基因工程化富含赖氨酸的类弹性蛋白多肽,并通过化学方法用甲基丙烯酸基团对赖氨酸位点进行共价修饰。通过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结构转变的预测。通过控制甲基丙烯酸酯化程度和ELP-MA浓度,可以调控水凝胶的物理性质,如机械强度、孔径和溶胀率。体内实验表明,ELP-MA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可作为光透射调节器和弹性黏合剂,在组织工程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图5(a)]。
此外,刘凯团队[120]通过将ELP与其他分子复合,从而形成强内聚性交联分子网络,发展了一系列多功能的蛋白基黏合材料。例如,他们开发了一种由软骨素(CS)与带正电荷的类弹性蛋白(ELP72)静电结合而成的新型蛋白黏合剂。在软骨缺损大鼠模型中,该蛋白黏合剂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望在软骨修复领域实现转化应用[121][图5(b)]。该团队还通过基因工程,将精氨酸(R)或赖氨酸(K)编码到ELP中,生成高阳离子性蛋白质。通过静电作用,将这些蛋白质与鲑鱼精子DNA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结合,形成基于凝聚层的胶黏剂,即R-DNA和R-SDBS。其中,R144-DNA胶黏剂在多种材料表面展现出卓越的黏附强度和能量,超越了现有蛋白质胶黏剂。此外,该胶黏剂还具备快速止血、促进组织再生、抑制炎症和抗菌等特性,使其在伤口修复和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2][图5(c)]。另外,通过将超正电荷类弹性蛋白与表面活性剂分子进行静电络合,形成了复杂凝聚态胶水SUP-SDBS。SUP-SDBS在多种底材(玻璃、金属、PVC或PE)上的黏附性能与商用氰基丙烯酸酯胶相当,同时表现出促进止血和加速愈合的作用[123][图5(d)]。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