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 ›› 2024, Vol. 5 ›› Issue (3): 397-400.DOI: 10.12211/2096-8280.2024-045

• 序 •    

药物合成生物学:药物研究的机遇与实践

胡友财1, 刘文2, 邓子新3   

  1.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
    2.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过程小分子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3.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
  • 收稿日期:2024-06-03 修回日期:2024-06-04 出版日期:2024-06-30 发布日期:2024-07-12
  • 作者简介:胡友财(1978—),男,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202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兼任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菌物学会理事会理事及菌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药学会理事会理事及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陆续在Nature Chemistry,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期刊发表系列论文。多篇论文受到国际生物和医学论文评价系统“Faculty of 1000”的推荐。研究方向为基于合成生物学的天然药物化学与新药创制。E-mail:huyoucai@imm.ac.cn
    刘文(1971—),男,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2000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加入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际交流合作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大专项项目。主要从事微生来源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同时关注国家需求,致力于我国大宗抗生素产品产业化方面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突破及相应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转化。曾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奖励。E-mail:wliu@sioc.ac.cn
    邓子新(1957—),中国科学院院士(Member,CAS),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Fellow,AAM),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现担任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全球工业微生物学会(GIM)主席。1982年获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博士学位,在英国John Innes研究中心做博士后一年。长期从事微生物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攻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化学生物学,打开DNA硫修饰新领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四百余篇研究论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上海市(2004)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二等奖(2007)、“ 瑞典国王Baudiouin奖”(1997)和俄罗斯国家工程院金质勋章(2020)等。2005年、2006年连续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环球科学2007全球十大科学新闻。1990年以来,相继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1)、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991)、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1993)、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1994)、“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上海市十大科技创新英才(2005)、上海市科技领军人物(2006)、上海市劳动模范(200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何梁何利奖(2012)、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017)等。2004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E-mail:zxdeng@sjtu.edu.cn

  • Received:2024-06-03 Revised:2024-06-04 Online:2024-06-30 Published:2024-07-12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