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国际 | 中国 |
---|
技术创新 平台 | 美国敏捷生物工厂厂(Agile BioFoundry,ABF) 英国过程创新研究中心心 (The Centre for Process Innovation,CPI) 丹麦诺和诺德基金会生物可持续发展中心(The Novo Nordisk Foundation Center for Biosustainability, DTU Biosustain) | 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 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天津) 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 | 中试放大 平台 | 美国生物工业制造和设计生态系统(BioMADE) 欧盟Pilots4U 英国生物试点项目(BioPilots UK) | 天津华熙生物平台 江苏华泰疫苗平台 北京千升级中试基地 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园 | 产业孵化 平台 | 英国合成生物学创新知识中心(SynbiCITE) 荷兰代尔夫特生物技术园区(Biotech Campus Delft)、 美国IndieBio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孵化器 滨海新区生物制造谷 上海徐汇基地 成都天河园孵化基地 |
Table 6
Representative Platform Facilities of the Global Synthetic Biology Industry
Extracts from the Article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合成生物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我国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提升,已建有20余个国家级合成生物学相关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平台[40],又专门设立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天津)等重要平台(表6)。但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①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机制不完善,专业服务平台稀缺。2022年,我国在天津成立了首个合成生物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实施从实验室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应用的知识产权穿透式管理,已发布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酶促DNA合成等329项专利成果清单,并设立产业基金体系推动技术转化,服务合成生物企业120余家,技术合同金额达24.6亿元[41]。尽管如此,我国专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数量仍显不足,知识产权孵化效果有待继续优化。②中试放大平台建设方面,现有设施尚未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目前全国生物相关的中试平台数量已超过200个,但主要以企业专有平台为主,公共服务平台供给不足。2024年华熙生物建成的大型中试转化平台虽有64条生产线,但主要服务于自身生物活性物质生产,跨领域服务能力有限[42]。此外,中试平台呈现明显区域分布差异:华东地区(如上海、浙江)和华北(如天津、山东)占主导,而中西部仅有成都、武汉布局相关中试平台,目前跨区域共享机制尚未形成。③产业生态建设方面,专业孵化器数量尚显不足,创新技术资源配置仍需优化。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018—2022年的数据,在195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生物科学相关的仅有56个。截至2022年,尽管我国拥有超过200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但这些园区主要服务于医疗器械和制药领域[43],且资源主要集中在抗体药物、疫苗等成熟产品上,对于mRNA等创新药、天然产物、生物农业、未来食品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强。
Other Images/Table from this Article
|